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野有雅兰的博客

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内心浪漫,与世无争,强调个性而不张扬。

 
 
 

日志

 
 

话说“你 , 我, 他”-----之“他”篇  

2014-07-06 10:18:24|  分类: 原创杂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他"是指经过自己千百度地寻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的时候,却发现那人,那个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市侩同流合污,不肯屈身降志的那个“他”,那个“真”与“是”,就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何等的欣慰!何等的喜出望外!又是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啊!记得陀斯妥也夫斯基说过:“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没有一种幸福是天生而来的,没有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怎么会明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呢?这个“他”,是需要用我们一生去寻觅的,愿天下人都寻得这个“他”。才不枉人间来一回!
再来看“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处的“他”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也就是善于借力了。

好了,说了这两个“他“,”该言归正传了。----“他”的源头好可怕,”其“在古时即为”他“。”他“ ”她“皆与”也“有缘,今日我且来说”他“。

”他“字最早见于诗经·王风·葛藟》和唐风杕杜中。从人,也(古音读tuo声),属后起之秀。在”他“字之前,第三人称代词多用”其“字。
要说”他“就要说”也“,要说”也“ 先要说”它 


“它是个古老的汉字,甲骨文写如下----

话说“你 , 我, 他”-----之“他”篇 - 野有雅兰 - 野有雅兰的博客

是个三角形蛇头的蛇形。这种蛇是毒蛇。”它“字古音读tuo。”它“本是蛇,为什么变成指物代词呢?
古代人穴居,那时人烟稀少,黄河流域气候温暖,草木茂盛。所以毒蛇很多,常常危及人们的安全。人们起居行走,都必须提防毒蛇。熟人们相见总是要互相询问”有它无它“,和现在互相问”你好“一样。久而久之,”它“就成了指物代词。


金文的”它“字如下----(1)

话说“你 , 我, 他”-----之“他”篇 - 野有雅兰 - 野有雅兰的博客

还是三角头的毒蛇之形。


金文还有另一种写法如下-----(2)

话说“你 , 我, 他”-----之“他”篇 - 野有雅兰 - 野有雅兰的博客


蛇头格外大,已经很像昂头鼓腮的蝮蛇了。算不定那时的人又发现了蝮蛇这种毒蛇了。


小篆的”它“字如下----

话说“你 , 我, 他”-----之“他”篇 - 野有雅兰 - 野有雅兰的博客


是由金文(2)演变而来。三角形的蛇头变成' 宀 ‘蛇身弯曲之形也不像了。


小篆中出现了”也“字,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写如下-----

话说“你 , 我, 他”-----之“他”篇 - 野有雅兰 - 野有雅兰的博客

很像有角之蛇。


汉代隶书中出现了”他“字,”他“广泛使用也是近代的事。”五四运动“后,创造了”她“字,专用于第三人称女性。

好了,到现在,“你,我,他”这三个人都介绍完了。这三个人呢正好组成了一个团队。他们在一块该如何相处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让我们当团体相处时要随时随地善于像朋友们学习,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审视自己的缺点和短板,并且随时改之。

再往下看---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一段讲了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是如何为人处世的。“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是说个性爽直的子路当别人指出他的过错或不足时,他会很高兴,是非对错绝不含糊。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这也是孔子喜欢他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做到闻己过则喜就会成为像子路一样的贤人了;


禹,闻善言则拜。----是说大禹每当听见别人一句有道理的话,不管说话者的态度如何,只要是善言,就会向言者拜谢。所以大禹被后世敬为圣人;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一段是说大舜呢,更伟大,善于人同,做到了无我,从善入流,虚心求道,随时随地效法别人之长,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所以我们不但要效法子路,大禹,更要效法大舜。这样离”忠恕之道“,离我们一生要追求的那个“他”,那个“真与是”也就不远了。
 
 
 
 
 


  评论这张
 
阅读(11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