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野有雅兰的博客

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内心浪漫,与世无争,强调个性而不张扬。

 
 
 

日志

 
 

【转载】不要随便说“随便”  

2014-07-01 07:54:1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亮 剑《不要随便说“随便”》
 

生活中有个词是我们最容易听到又最让人头痛的,那就是:“随便”。举个例子来说吧。当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痴情的情郎、好客的主人、豪爽的同事、仗义的朋友满怀慈祥、关爱、浪漫、盛情、豪气、友情的询问儿子、丈夫、情人、客人、同事、朋友晚餐时想吃点什么时,可能你就会不经意地顺口说出:“随便”。可你是否知道,这轻飘飘的2个字一旦出口,就会轻而易举地击碎母亲的慈祥、妻子的关爱、情郎的浪漫、主人的盛情、同事的豪爽、朋友的友情。一番满怀憧憬和喜悦的好意反过来成了一种烦恼,不知如何去做了。那就还是自作主张的将就吧,生活于是还是回到了平淡。

 “随便”虽然是一个看似洒脱的通用语,但却透出一种漠然,甚至是忍耐的意味。很多人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单调和沉闷,可又有多少人刻意的去想过怎样来改变这种单调和沉闷呢?其实生活给予了很多这样改变的机会让我们去做,只要你用心就能抓住,就能让自己的生活变的丰富、开朗和新奇。比方说你在听到上述问话时,如果你能兴致勃勃地说出你喜欢吃的东西时,就可以让母亲、妻子、情郎、主人、同事、朋友兴高采烈的去做。然后共同享受一顿美妙的晚餐,其景融融,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生活还会单调、沉闷和平淡吗?
        就一句话一顿晚餐就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用心地去发现去体会和我们共同生活的人所发出的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信息,就积极的回应,一起去创造新的生活,生活不就会变得很美好吗?

人们之所以反感“随便”,是因为这个社会倡导交流沟通、各抒己见团队合作,而常说“随便”的人让人觉得不愿意与人合作、工作不努力、没有主见。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这样的形象都不受人欢迎。
     随便害人不浅,个人深受其害,国家形象也深受其害。中国人不守时,中国产品质量不好,中国人随地吐痰,中国官员随意性强……都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不良印象。当我们对严谨得近乎死板的欧美人说出随便时,他们的头胀得比我们的还大。中国前驻欧洲几国的外交官员卢秋田先生在其所著的《差异》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讲述的就是:欧洲人最怕听中国人说的两个字,就是“随便”。有个外国人曾经尖刻地说:“中国人只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美国人不管别人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主动权的控制应当是随时交替的。而“随便”就是将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具体来说,“随便”的第一种含义就是表示尊重,愿意遵从对方的意愿;第二种含义是表示厌烦,因此以交出主动权来尽快结束谈话,如有时候两个人有分歧时,一方也可能以这一词表示“随便你说什么”来结束争论;第三种含义,是心有不满或异议,但是认为没有和对方争论的必要或筹码,因此干脆弃权;第四种则可能是不愿动脑子、不愿负责任的推诿之辞。
       由此可见,从大道理上说,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千万别说随便;从小道理上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是千万不要随便说。大者有失国家国人形象,小者影响你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不说大道理,平凡的人只希望过上丰富、开朗和新奇的日子,只要你不想不说随便,而是用心的去体会和感受生活,这样才会幸福快乐起来。
  

 

  评论这张
 
阅读(5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