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常理常道。《辞源》释为"典范的经书"。 读经就是读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经典。老子的《德道经》被称为“万经之王”,它主要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格心灵,开发慧性思维头脑。而《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我们根据老子的思想理念,经过反复推敲后,保留精华,对《弟子规》作了部分修订,使其更符合道德教育的原则。
——编者语
◎ 总 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善应。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妄为,苟妄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善巧劝,终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逞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 泛 爱 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莫众揭,人有私,莫乱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 亲 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勿贪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 余 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勿贪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附:《弟子规》的修订说明(摘自道德知音网)
作者:熊春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字子潜)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由于历史原因,《弟子规》原文在撰写或传抄中难免会受到理学的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根据道德学说的精神,对《弟子规》反复推敲,保留精华,剔除糟粕,做出了部分修订。
所修改的内容,全部都是不符合众生平等、违背人性以及受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等宋明理学不平等奴化性教育影响的内容。宋明理学者的天理不清,人欲何能灭?宋明理学对于老子学说弃而不用,对孔子儒学思想也进行了篡改,对老子《德道经》中的“道生之,而德畜之”之理不明不立,因而理学所论的并非天理。“人欲”这个与身俱来的东西,只能是“少私而寡欲”,而不可灭之。
原文部分修订,现一一对照说明如下:
一、“父母责,须顺承”,修订为“父母责,须善应”
“责”,在古汉语中指责骂和责打。“须顺承”,不管父母对与错,都要百依百顺地接受与采纳,就是强调一律要忍受,不得化解回避,甚至以命相付,有奴化孩子的性质,有可能就会被盛怒之下的父母打死,这也是世有之事。这样,实际上徒为父母添加杀业,与其说是尽孝,实为不孝。
“善”,既有德善之意,又有“善巧”、“善于”之意,有德一的执中方法论在其中。“须善应”,是说凡父母小责则忍之受之,盛怒大责时则避之,暂时逃避,待父母怒消后再见之。
父母也有说错话、办错事之时,作为子女,明知父母说的不对,既要尊敬在心,也不能盲目顺从,更主要的是善巧、方便地去应对,这样既不使事情激化,也避免盲随父母。所以“善应”,才是执两用中、两全其美之方,古代舜应对父母的案例,堪称“善应”楷模。
二、“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修订为“事虽小,勿妄为,苟妄为,子道亏”
“勿擅为”,意即不要自作主张的意思,有禁锢孩子思想的意味。只要尊道德、守法律,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开启智慧、开动脑筋而去“为”。古代司马光砸缸救人,堪称典范。
“妄为”,有胡作非为之意。“勿妄为”,就是不要胡乱为非,不要违背道德法律,应守法自律。
三、“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修订为:“谏不入,悦复谏,善巧劝,终无怨”
原文是说,对父母进行劝谏时,如果父母听不进去,那也要哭着劝;哪怕父母用鞭子抽、用棍子打,也无悔无怨,也还要硬劝。这种劝谏法,并不是善巧方法,而是太固执,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办任何事,都应当审时度势,穷通达变,开启智慧,以善巧去应对,方符合自然之道,也有利于事物的达成。一意孤行,一根筋地硬顶下去,那叫死脑筋,是愚昧的表现,而并非智慧之举,往往受了苦,事还办不成。
所以改为“善巧应,终无怨”,更符合常事常理,更趋于善。虽然采用了善巧、灵便的方法都未奏效,但自己尽到心了,即使父母听不进去,那也依然无怨无悔。
四、“对尊长,勿见能”,修订为:“对尊长,勿逞能”
“见”,通“现”,是表现的意思。“逞”,有炫耀的意思。在尊长面前,并不是不能表现自己的才能;而是要实事求是,不要炫耀逞能。
“勿逞能”,意即见了长辈要尊敬,不要忘形显能,轻狂放肆,要恭谦礼敬。也就是说,在长辈面要虚心求教,自己没有什么值得狂傲的资本,他们的人生阅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都是一生的贴身经验体会,都是无价之宝。
作为晚辈,在长辈面前永远都是小学生,因此应当虚心处下,将长辈作为学习做人的老师,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因此,将“勿见能”改为“勿逞能”更为适意。
五、“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修订为“人有短,莫众揭,人有私,莫乱说”
别人有短有私,只要不是违背道德法律,必要的时候,可以说。但是,需要讲究方法及场合,在众人面前揭别人的短,乱说别人的私,那就是违背道德,甚至是触犯法律。这样修订更为合理准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