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神象也。祭所以有尸者,鬼神无形,因尸以节醉饱,孝子之心也。夏氏立尸而卒祭。夏礼,尸有事乃坐。殷坐尸。无事犹坐。周坐尸,诏侑无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言此亦周所因於殷也。方犹常也。告尸行节,劝尸饮食无常,若孝子之为也。孝子就养无方也。又云“旅酬六尸”。使之相酌也。后稷之尸,发爵不受旅。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言无益,无用为。若厌祭亦可乎?”厌时无尸。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使同姓可也。”人以有子孙为成人。子不殇父,义由此也。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於祭者为子行户郎反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子行犹子列也。祭祖则用孙列,皆取於同姓之嫡孙也。天子诸侯之祭,朝事延尸於户外,是以有北面事尸之礼。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以孙与祖昭穆同。为君尸者,大夫、士见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尊尸也。下,下车也。国君或时幼小,不能尽识群臣,有以告者,乃下也。尸必式,礼之也。乘必以几。尊者慎也。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於臣,在庙中则全於君。君在庙门外则疑於君,入庙中则全於臣,全於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不迎尸者,欲全其尊也。尸,神象也。鬼神之尊,在庙中。人君之尊,出庙门则伸也。
这里所说的“尸”是在祭祀时以活人扮作父祖的形象,古礼中是多以孙为这个角色的。且这个角色是很尊重的,譬如,为已故的国君充当尸的人,大夫、士人见了就要下车。国君一旦知道了充当先君之尸的人选,就要亲自为他下车,这时为尸者要在车上先行礼答谢,上下车时也要用垫脚石或木凳一类的东西垫脚。
在这样的行祭活动中,孙可以充当祖父之尸,如果孙的年纪小就要由人抱着充当被祭的尸,而子却不可以充当。再者,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始祖庙居中,以下是左昭右穆、父昭子穆的次序,墓葬也是依照这个次序的,这样孙与祖又属同列。
以上是依据古礼的解释。而上面几位朋友的解说多是从情感的角度论述的,也很有道理。对于这样的学术问题应当全面的从活处看,须知礼实出于情的,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民制礼亦实秉循考人之性情与求社会治理的实际便宜原则的。
词语的含义。“王父”是古人对祖父的称谓。那么,尸在这里是什么意 : 思?可以查知: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孙子可以为爷爷受祭,但是儿子不能为孙子 : 受祭。 : 3、理解句子因果逻辑。为什么有这种规定?郑玄解释说:以孙与祖昭穆同。 : 昭穆是什么呢?昭穆是宗庙里的用语。古人在宗庙里立牌位,家族始祖的牌位摆在最中 : 间,始祖的儿子(第二代家长)的牌位在左边,叫“昭”,第三代家长的牌位在始祖右 : 边,叫“穆”。第四代家长又摆在左边,还叫“昭”,第五代又摆右边,还叫“穆”。 : 这样,祖父和孙子昭穆相同,父亲的昭穆跟祖孙不同。因此有孙子代表祖父受祭,儿子 : 不代表父亲受祭。 : 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爷爷死了,孙子作为爷爷接受人们的祭礼,这时候连父亲都得 : 向自己的儿子毕恭毕敬,因为儿子扮演的是父亲的老爸。 : 4、解决问题。“君子抱孙不抱子”,不是单纯“抱着”的意思,而是抱来给自己当尸。 .
评论